蠶子在桑葉上行走,小編在地球上旅游,嗨,大家好,我們又見面了!
從西昌自駕游回來,本想好好休息兩天,兒子他們又約了舅舅說是去崇州竹藝村游玩,要去看看鄉村最美的藝術建筑——竹里。
成都市區的道路十分擁堵,外出旅行的游人陸續回家車輛又多了起來。我們優選了一條線路還是在市區內走走停停,60公里的車程跑了整整1小時。
在景區附近的一條街道上吃了午飯,味道還不錯,6個人6個菜吃了個精光,涼拌三絲和素炒筍子都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。
到竹藝村泊好車已經是下午1點半鐘了。
竹藝村地處崇州市道明鎮龍黃村,因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明竹編得名。
既然是來休閑我們就隨性而轉。
這是一個長廊,長廊兩邊都擺滿了這樣的農產品。酸李子,沒清洗,上面還有些剛從樹上采摘下來的黑、白灰,也沒吃過,不知道是怎樣的一種酸,想想都流口水。鵝蛋,小孫女沒見過十分的吃驚,說是從來沒見過這么大的雞蛋,引得我們一陣大笑。黑豆,說是營養價值比黃豆強,在南方確實難得一見,不想在這里看見且多,有幸。
這長廊的建筑也不是中規中矩,極具個性特色,線條是扭曲的,但又十分的自然、協調,不覺得突兀。
什么是竹編藝術?竹藝村會給你詮釋。
走在村里的小徑上,琳瑯滿目的竹編器物讓人目不暇接,每件手工都如一件藝術品讓人贊不絕口。竹編挎包、飯勺、竹籃、風車件件栩栩如生。用竹根部雕刻的笑面先生憨態可掬,惟妙惟肖;竹子書簽小巧精美,我和舅子按屬相每人挑選了一張,算是來竹藝村的紀念。
村子里這樣的建筑很多,但都離不開一樣東西,竹子。處處有竹香的味道,處處洋溢著竹子的情節。
小孫女一直處在興奮的狀態,擺著造型叫我拍照,在步道上歡快玩耍,不知疲倦。
前來游玩的人很多,停車場里的私家車擺滿了多個停車場。村道上的游人來來往往很是熱鬧,有的在購買竹編工藝品,有的在步道上慢行聊天看景,十分的愜意。
這樣的休閑確也難得。這一刻,平時創業的艱辛,工作的壓力,生活的不易,感情的糾葛都可以統統拋向腦后,全身心地放松下來,給心靈一個慰藉,在這里找到了一個靈魂安放的去處。
旅游業的興起,竹藝村的產業鏈正在形成。如今除了竹編工藝品越來越走俏外,其它產業也在走向成熟。有的村民打開小院,開起了民宿、客棧;有的村民改造住宅辦起了農家小吃餐飲,生意也是興隆。
這要是在夏天,不知又是怎樣的一種境況,我想,前來消夏避暑的游人不在少數,可能會一床難求或一餐難得。
?終于找到了網紅打卡景點——竹里。
這個在鄉郊田野上盤旋著的青瓦房,實際上是由70%輕型預制的鋼木構架支撐起的一個內向重疊的環形青瓦屋面,而盤旋的屋面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兩個內向的院落,為室內提供了豐富的景觀層次。
竹里的建筑功能包括展示、展覽、會議、民宿、以及餐飲、娛樂等多項功能。設計構思試圖合理融入原有場地、周圍村落以及自然生態資源,探索城市與新鄉村建設的互動,實踐新建造技術與當地手工藝的緊密結合,以及將傳統營造技藝與預制工業化等不同層面的問題實現融合。
不禁讓人想起陸游的《太平時》這首詩來:竹里房櫳一徑深,靜愔愔。亂紅飛盡綠成陰,有鳴禽。臨罷蘭亭無一事,自修琴。銅爐裊裊海南沉,洗塵襟。
從頂上看,它就是一個閉環的“8”猶如八卦圖案,在翠竹林間更是醒目;從大門看,它的弧形構造更顯藝術家的功力,扭曲的線條從下到上,又從上到下,沒有覺得別扭,反而更覺優美;從屋里看,兩個大型落地玻璃的對面是坡度很大的青瓦,把空間讓給了陽光,屋內就顯得明亮起來。
我們要了兩張桌子泡了5杯茶,把帶來吃的水果、瓜子擺在桌上,一邊喝著茶聊著天,一邊觀賞著這奇特的建筑,真的感覺很舒服。
前來參觀的游人絡繹不絕,有時我們是拍照的人,有時又是相機中的景,真的感覺很美妙。
坐在景中不知不覺一個下午就過去了。
留念這里的竹編工藝,留念這里的網紅竹里,明年夏天安排時間再來,消夏避暑。